新闻动态
为什么张灵甫不到三天就全军覆没?顾祝同说出扎心之论:他太菜
国民革命军七十四军自1937年成立以来,在抗日战争中表现出色,被誉为“抗日铁军”。1946年,该军改编为整编七十四师,配备全美式装备,兵力达三万人,成为国军五大主力之一。
这支军队曾经驻扎在南京孝陵卫,肩负着保卫国民政府首都的重任,被誉为“御林军”和“天下第一师”。然而,在孟良崮战役中,这支精锐部队在短短三天内就被彻底击溃。尽管后来有过重建,但昔日的荣耀已成过往,最终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渐消逝。
仅仅72小时,一支堪称精锐的部队就全军覆没,这种结果实在令人震惊。要知道,在淮海战役中,即便黄百韬被团团包围,仍然顽强抵抗了超过15天。这支军队装备精良,配备清一色的美式武器,接受过美军教官的严格训练,并经历过实战考验。然而,这样一支王牌部队却在如此短的时间内溃败,确实让人不得不深入思考其失败的根源。
“千里驰援有天霞”这个说法曾被视为为张灵甫开脱的借口,将七十四师的失败归咎于友军支援不力,这种解释真的站得住脚吗?显然并不合理。今天,国民党高层对这场败仗的真实看法。实际上,七十四师的覆灭并非单纯因为友军未能及时增援,而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。国民党统帅部在战后分析中指出,张灵甫的战术失误、部队的协调不足以及战场局势的误判,都是导致失败的重要原因。所谓的“千里驰援有天霞”不过是一种推卸责任的说辞,无法掩盖七十四师在战略和战术上的根本问题。通过深入剖析这场战役,我们可以更清晰地看到国民党军队在战争中的真实困境,而非简单地将其失败归因于外部因素。
张灵甫的部队在孟良崮地区陷入了重重包围。
张灵甫早年就读于北京大学,随后进入黄埔军校第四期学习。1927年,他投身北伐战争,开启军旅生涯。在国民党内部,黄埔军校毕业生和浙江籍军官通常更容易获得晋升机会,因为蒋介石对他们更为信任。张灵甫正是凭借黄埔军校的背景,才得以在竞争中脱颖而出,成功担任74师师长,否则他很难与李天霞抗衡。
不少人总喜欢过分吹捧张灵甫,对其战功大加渲染,然而平心而论,张灵甫的军事成就并不算特别突出。相比之下,李天霞的表现同样可圈可点,甚至在某些方面更胜一筹。作为王耀武手下的得力干将,李天霞在抗日战争中几乎参与了所有重要战役,堪称"全勤将军",其战功与张灵甫相比毫不逊色。
张灵甫生前并未拿到青天白日勋章,这枚勋章是他去世后才被追授的。他生前获得的荣誉包括三等和四等云麾勋章、三等宝鼎勋章、抗战胜利勋章以及忠勤勋章等。从功绩来看,他并没有超越李天霞的表现。
在军职晋升方面,李天霞明显占据优势。当张灵甫还只是个师长的时候,李天霞已经是74军的副军长了。按照军队的等级制度,张灵甫见到李天霞时,必须恭敬地称他为上级。这种职位上的差距,充分体现了两人在资历上的悬殊。
张灵甫和李天霞在军中各有拥护者,但蒋介石最终更倾向于张灵甫,决定任命他为整编74师的师长。为了彰显其重要性,蒋介石还特意授予他“军人楷模”的荣誉称号,以此突出他在军中的榜样作用。
张灵甫的晋升主要得益于蒋介石的青睐,而非自身的卓越战绩。在解放战争期间,他为了证明自己,不惜全力以赴,渴望立下战功。然而,他的急功近利和自负自大始终如影随形,这也成为华东野战军针对他的关键原因。张灵甫深知自己在军中缺乏足够的威望,因此希望通过战功来巩固地位,但这一心态反而成为他的致命弱点。
在孟良崮战役之前,张灵甫和粟裕曾在涟水有过一次交锋,那次张灵甫占了上风,粟裕稍显劣势。张灵甫本就急于求成,再加上他误以为粟裕仍是过去那个容易对付的对手,这些因素综合起来,让他决定脱离友军,计划从垛庄出发,直捣华野指挥部所在地坦埠。
在确认张灵甫所部与国民党其他部队失去联系后,华东野战军制定了针对性作战方案:主力部队由第1、4、6、8、9纵队及特种纵队组成,负责正面进攻;第2、3、7、10纵队则负责阻击敌军增援;同时动员地方武装力量,对国民党援军进行牵制,并破坏其交通补给线。
在华野的精心部署下,张灵甫及其部队被围困在孟良崮地区。经过不到三天的激战,整编74师在孟良崮遭到彻底歼灭,师长张灵甫在战斗中阵亡。
尽管孟良崮战役的烽火早已熄灭,但围绕这场战役的讨论依然热烈,尤其是关于整编74师迅速溃败的原因,一直是人们的焦点。要理解这一现象,首先需要探究国民党统帅部对此战的解读。
国民党高层对于局势的评估,主要集中在军事策略和整体战局的判断上。他们通过对前线战况的分析,结合自身兵力部署,形成了一套应对方案。然而,这种看法往往带有一定的主观性,未能充分考虑到对手的实际实力和战场变化。此外,国民党统帅部的决策过程也受到内部派系斗争的影响,导致一些战略部署缺乏连贯性和执行力。这种局限性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国民党在战争中的整体表现,成为其最终失利的重要原因之一。
针对网上流传的"千里驰援有天霞"这一说法,我认为存在误解。实际情况是,李天霞并非不愿施以援手,而是当时确实不具备救援的能力。这种说法显然与事实不符,需要予以澄清。
整编83师的兵力严重不足,原本只有七个团的编制。在战斗打响前,130团已经被击溃,131团和132团负责保护师部,而187团、189团和57团则被华野部队牢牢牵制。面对这种情况,李天霞只能调动56团前往增援。更糟糕的是,由于蒋介石的严令,132团也被迫投入战斗。在如此有限的兵力下,李天霞根本无力进行有效的增援行动。
孟良崮战役后,李天霞虽然被送上军事法庭,但审判结果却对他相当有利。国民党军事法庭认为,他在战斗中并未出现违抗命令或作战不力的情况,并且考虑到他在北伐和抗战期间的英勇表现和多次立功记录,最终决定免于刑事处罚。此后,李天霞还被任命为中将军长,从审判到任命的过程中,似乎并未受到任何实质性的惩罚。蒋介石则将战役失败的责任完全归咎于顾祝同。他认为,顾祝同在鲁中剿共行动中表现得无知且鲁莽,所有决策都出现了严重错误,并且在没有请示的情况下擅自行动,导致蒋介石的整体战略和计划被彻底打乱,最终造成第七十四师全军覆没。蒋介石对此深感痛心与愤怒,甚至不知道该如何收场。
张灵甫所在的部队归第一兵团管辖,兵团司令是汤恩伯,而汤恩伯的直接上级是陆军总司令顾祝同。蒋介石认为,正是由于顾祝同在作战部署上的失误,才最终导致了第74师的全军覆没。
顾祝同显然不是普通角色,他怎么可能轻易承担这种责任?他迅速将责任推给了张灵甫,并在战后的总结报告中明确指出失败的原因:过于高估七十四师的战斗力,弹药消耗过快,导致被围困后补给不足,完全依赖友军救援,缺乏主动突围的行动……
这个分析让人难以接受,他直接将责任推给了张灵甫,认为张灵甫能力不足,被包围后无法有效组织防御。此外,他还指出由于指挥官的战术安排不当,导致部队补给和弹药短缺。实际上,张灵甫为了快速行动,选择了轻装前进,放弃了重型装备,这才造成了后续的困境。
我认为顾祝同的观点挺靠谱。他的战术思路是让多个兵团协同作战,互相支援,慢慢向前推进。他们不跟解放军玩游击战,而是发挥自己人多势众的优势,稳扎稳打地蚕食解放区。这种打法避免了正面硬碰硬,而是充分利用自身长处,一步步压缩对手的活动空间。
1947年3月至4月间,华东野战军仅在泰安地区成功击溃了整编72师的主力部队,之后便未再取得其他大规模胜利。到了5月,中央军委发布指令:由于敌军兵力集中,难以迅速取得战果,建议采取耐心等待的策略,认为这是当前最合适的应对方式。只要保持耐心,总会找到消灭敌人的良机。
顾祝同的军事策略确实发挥了作用,华东野战军难以正面抗衡敌军主力。若非张灵甫的失误,华野可能不得不分散兵力,重新回到山区进行游击战。然而,张灵甫的急躁给华野创造了机会,从而改变了山东战场的形势。
遇到问题时,多从自身找原因,别总把责任推给别人。张灵甫的部队被消灭,难道他自己就没有问题吗?全都怪友军?我觉得未必。虽然顾祝同确实有推卸责任的行为,但他在山东的战略部署并没有明显失误。在我看来,张灵甫过于急躁、追求速胜,这才是导致74师全军覆没的关键因素。
#百家说史品书季#
上一篇:证监会18条措施支持优质科企上市
下一篇:印度对涉华钢化玻璃征收反倾销税
